包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明朝自洪武之后,对于蒙古就不断处于退却过
TUhjnbcbe - 2023/11/8 20:33:00

打得赢就能平定蒙古,打不赢就不行……

洪武以后,明朝对蒙古人就处于不断退却的过程,既然在不断退却那谈什么平定?

这是明初的山西行都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一代,在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作品《内蒙访古》中曾经有这么一段,大家应该都在中学课本中学到过。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据《汉书·匈奴传》载,这里在汉代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也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有鹿的地方。这两个蒙古语的地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住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人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他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现在有一段古长城遗址,陆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西长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

这里也是汉朝的云中九原,是汉匈斗争的最前线。只要卡住这个区域,就能挡住西部方向的蒙古人入侵,甚至作为反攻基地。而且河套地区有灌溉之利,清朝雍正年间每年上市的商品粮达到数百万石,哪怕是在干旱的年代也能保证丰收。

而在明朝宣德年间,这块区域最后的据点东胜卫就丢了……从此以后延绥成为第一线战场,只有一两千帐的套寇成为了西部大患,而未来占据呼和浩特的俺答,更是多次破口进攻内地,还围攻了北京。另外一处,则是北平行都司

也就是汉朝的右北平、上谷、渔阳等处,飞将军李广,龙城卫青,还有北击乌桓的曹操,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之名,刘秀建立东汉依靠的也是幽州十郡的突骑。

这些也都丢了,因为按照三杨等文臣的理解,防守比进攻省钱,退得越后越省钱……这思路纯粹是把历代兵家都当傻子了。在草原上行军,最重要的就是水草,草原敌人要从蒙古东部入侵,一定需要走滦河等少数几条河流的河道,而只要扼守承德等几处就可以完全遮断道路。可以用很少的兵力遮蔽整个河北。而三杨的思路下,退守燕山,反而是把兵力分配到上千个城堡,几千个墩台,汉朝、清朝用十几万甚至几万人就能建立起来的防线,在明朝是六十多万人……自从弃守山西行都司和北平行都司以后,明的整个北方防御战略就是消极防守被动挨打,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谈得上去平定蒙古?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自洪武之后,对于蒙古就不断处于退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