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tslf/图文:陈刚
编辑:鹏飞
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游记第四集“胡杨女人”的露天住宅年4月,在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牙通古斯村东边60里外的胡杨林和红柳林里,我走访了两户维吾尔族牧民,他们所属的地理位置也是牙通古斯村境内,人也是牙通古斯村的人。由此可以想到牙通古斯村的面积之大。在我的记忆中,包头市三区从东到西好像是60里。那么,牙通古斯村到底有多大?按本村人的理解,从民丰县城北面的沙漠算起,沿着安迪尔河一路来到牙通古斯村,有三百多里,这应该是他们村的南部地区。真正的东面、西面和北面的村庄界限,村人也说不明白,也就是说全村的总面积到底是多少?没有人精确的知道。从这样的概念分析,起码与包头市的总面积可以说彼此彼此了。所以,民丰县委给牙通古斯村立村名牌匾时,上面就写了——“沙漠公路第一村”的字样。这是后话。陈刚和民丰县委书记王晓文等一行看望大漠人家他们的住宅是用胡杨和红柳条编织的圆形漏天草棚,里面铺着的毛毡和棉被直接对着湛蓝的天空,然而这却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两户住宅的整体画面看,确实有点儿“原始社会”的味道,甚至可以还原到人类采集食物时代的那种画面。这样的画面对我考察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就是我生命的长度,仿佛时光让我回到万年之前走了一趟。这样的遇见和跨度,大概是留给极少数的人群的。大漠人家的生活场景但他们用的锅碗瓢盆,被子褥子,都是从现代市场上购回来的,从这个画面看,又是一个现代版的“原始社会”。我感觉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固定式的风餐露宿”。听说他们有时也沿着河流和沙漠绿洲去游牧。这个地方属于*民丰县管辖,距离沙漠南缘以外的县城近四百里。实际上,这儿的环境很不错,有着得天独厚的胡杨林、红柳林和各种灌木野草,这些就是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生活的宝贵天然资源,还可以利用枯死的林木盖房子,也可当作烧茶煮饭的燃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两户人家都住在安迪河畔,河两岸绿树成荫,蜿蜒延伸,充满了生机。这条流不干的安迪尔河养育了牙通古斯村世世代代的人们。这河水是从西藏北部的昆仑山脉流下来的,是圣洁的雪山清泉。风沙不会对胡杨林构成威胁,胡杨就是遏制风沙的老虎。眼前掠过的一幕一幕美景,使人仿佛不是置身于大漠之中,而是在绿洲与清泉之中。但牙通古斯村人的生活很单调,例如饮食方面,今天吃“羊肉白面”,明天依然是“白面羊肉”,没有任何蔬菜。没有任何蔬菜不是当地不能种植,而是这儿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没有吃蔬菜的习惯。他们甚至认为蔬菜是草,那么既然是草,那就是动物吃的东西。这种习惯,在其他许多游牧民族中也有。春天是羊羔撒欢的季节我对牙通古斯村的露天房屋很感兴趣,问道:“这露天房屋到了冬天能行吗?”主人答道:“到了冬天把围墙用胡杨树枝加高,再用红柳笆子封住顶,然后包上羊皮和毛毡,屋里烧一堆干柴禾就热了。”而夏天不封顶的原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几乎不下雨,或者说干脆不下雨。古铜色的沙漠老人在这儿考察时,我采访了一位70多岁的维族老大爷,他家有33口人,养着多只羊。我问他都去过些什么地方。他说70多年了,去过两次和田,去过4次民丰县城。这个大漠里生,大漠里长的老人,是个典型的沙漠人,他那古铜色的脸蛋,在夕阳的照射下越发显得油亮油亮的。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很相似。大漠和高原的紫外线是最强烈的,它的强烈,不光把人的皮肤晒成了古铜色,也把人的寿命拉长了许多。民丰县委书记王晓文亲自给古铜色老人发放牲畜饲料补助款我就想,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百年,却从来没有对大自然形成破坏。河,还是那条河,绿洲,还是那片绿洲。而世界上有些地方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却搞得乌烟瘴气的,有的地方的重工业企业造成的污染,形成的阴霾雾霾都威胁到了动植物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危害。这种“智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可取吗?采访他们的过程中,是民丰县委书记王晓文给我当的维语翻译。年4月,旅行家陈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牙通古斯村留影陈刚旅行家、作家、摄影家,年出生于内蒙古达茂旗,曾经务农10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文学创作副高职称,国家二级创作,现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作家协会主席。年开始“独步中国”,到目前“独步中国”28年,走过祖国28个省市自治区。徒步行程8万里,穿坏80双旅游鞋,出版书籍6部,举办摄影展6次,手拉骆驼重走万里茶道5次,攀登珠峰1次,创下走遍中国“四个极点”的记录,发表生态文化等主题演讲多场,救助贫困学生20多名。获得国家级摄影奖4次,省级文学一等奖1次,市级文学一等奖2次,省级公益事业金牌奖1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百度等多家各类媒体对其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生态旅行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