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全景。姚铁成摄
“一位北京来的女游客称我们这里是镶嵌在大山中的彩色村庄。”站在半山坡,李廷润用刚摘下来的一朵金莲花指着斜阳映照下的村庄对记者说,“我对这个评价非常满意。”
这位北京游客所指的“彩色村庄”就是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青山村。
曾经,随着煤炭资源枯竭,这里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
那么,是什么让这个村发生了巨变?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摆脱贫困,李廷润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早早走出了大山。但他们不论走多远,发展得有多好,心里总是惦记着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几年前,李廷润放弃了发展正好的事业回到家乡,在村民的推举之下进入村委会,担起改变青山村的重任。
如今,李廷润已是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青山村户籍人口户人,常住人口91户人,留下的‘老弱病残’辛劳地耕种着亩水浇地。”谈起最初回村时的情景,李廷润内心五味杂陈,“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回村发展的勇气。”
青山村位于大青山南坡腹地,森林茂密,有杜松、胡杨、山樱桃等植被,风景优美,宜居宜游。特别是村里有着独特的民居格局,现存石头房屋几十间,保存较为完好的村民居住院落近百间。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相映衬,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和美术爱好者前来拍照和写生。
“既然资源这么丰富,为什么不能把整个村庄变成大青山上的涂鸦世界?”李廷润没用多久就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走艺术与旅游之路。很快,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艺术类院系就将学院的写生基地扎根在了青山村。
学生们来到这里后,立即被当地的景色所吸引。他们在田地里、山垄上、民居前,用手中的画笔写生写意,还有的学生索性在青山村院落墙体上画出了美丽的图景,山沟沟里瞬间有了艺术气息。
希望的沃野上,黄澄澄的谷穗垂着沉甸甸的头;农家小院里,鲜嫩的蔬菜把畦田遮蔽得严严实实;辛勤劳作了一夏的农民,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已经关闭的煤矿工业遗存、曾经繁华的包石铁路、独特的石窑民居……经过两年多时间,青山村变成了美术作品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艺术村。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20世纪七十年代青山村依托煤炭资源建立的汽车运输公司,也不难想象那些年村集体经济年入百万的辉煌;在这里,百余米爬坡的村巷道上,可以找到滚铁环、跳山羊的欢乐记忆。
发展旅游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地挣到钱。陈旧的房屋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新鲜的蔬菜和村民家里的笨鸡、土鸡蛋成了城里人青睐的美食。“以前我的小超市就是挣个油盐酱醋钱,自从写生基地的学生娃娃们来了以后,每天纯收入能达到来块钱,可比到外面打工强。”村民程三仁高兴地说。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合作”的原则,青山村依托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着力打造“青山印象”绘画写生基地,形成绘画摄影、艺术涂鸦、红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观光区。
“写生基地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人气和活力,催生了‘写生经济’,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站在全新的绘画作品展厅中,李廷润握着孙涛的手,兴致勃勃地谋划着未来。
孙涛是青山村参股成立的青山印象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他说:“我们之所以把公司开到这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这里独特的涂鸦文化,再加上区位优势,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文旅事业的信心。”
企业先后投入万元,建起了研学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并与五当召旅游景区结合,在石拐老区与4A级旅游景点之间建起了一个重要的“驿站”。
孙涛预计,青山村的文化旅游产业今年纯收入会达到10万元以上。
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一些漂泊在外的村民也有了回乡的念头,池才旺就是其中一位。他说:“如今,家乡的环境美了,生活富裕了,我也打算搬回来住了。”(记者刘向平实习生黄瑞)